排放權變成稀缺資源,但碳市場存在較高政策風險
2011年10月,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印發(fā)《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
試點工作的通知》,批準
北京、上海、天津、 重慶、湖北、廣東和深圳等七省市開展碳交易
試點。2016年,福建省加入碳排放市場交易試點。今年6月底前,全國性的碳交易市場將正式啟動運營,這也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碳市場。
碳市場一般指碳排放權交易,其本質是環(huán)境領域的市場化機制設計。吳力波介紹說,空氣本是公共品,如今設立碳市場,賦予碳排放產權,并讓需要排放許可的企業(yè)和其他有剩余排放許可的企業(yè)進行交易。“只有這樣才能傳遞一個有效的信號,讓原本不把碳排放當成一回事的人提高環(huán)保意識,把它當成一個資產,從而優(yōu)化自己的減排行為,同時也可以讓控排的企業(yè)獲得收益。”
此外,當全國碳市場建成運行后,相關產業(yè)也可以隨之發(fā)展,如保險業(yè)、信息服務業(yè),帶動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也不容小覷。
在歐洲碳市場,除了控排企業(yè)之外,金融機構、個人都可以參與碳市場交易。但值得注意的是,碳市場和一般的股票市場、債券市場最大的不同在于,這一市場的政策風險相對較高。
碳市場制度設計大概分為總量分配、交易、配額核查、清繳等幾個環(huán)節(jié)。市場中的供給量取決于政府確定的配額大小,納入碳市場的行業(yè)、企業(yè)的數量也是政府決定的。吳力波認為,經濟發(fā)展形勢對碳市場的政策設計和推進影響很大,政策不確定性也很高。
此外,所有碳排放許可都需要進行認證、核查,才能真正變成有價的產品。但認證、核查中的技術因素也會影響它的
價格。“其他如股票市場已經非常成熟了,有完整的風控體系,碳市場的發(fā)展還在階段當中。”吳力波提醒說,碳市場運行機制還在不斷完善過程中,對于個人交易者來說,如果沒有充足的
碳資產管理經驗,并不太適合參與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