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個人一年的
碳排放有多少?這恐怕是很多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問題——知道,但知道得不多。
根據清華大學的一份研究顯示,中國2020年的溫室氣體總排放約為13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按照中國總人口14億人來算,人均的碳排放大約是9.2噸。
對于個人來說,如果我們想把這9.2噸碳排放減一減,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毫無疑問是低碳出行、節(jié)電節(jié)氣等我們較能夠直觀感受到的減排行為。
但是,你知道這部分的排放占個人碳排放的比例有多少嗎?
根據2020年國家統(tǒng)計數據,居民用電、用氣數據加上交通出行的用油、用電數據合計總排放約為8.8億噸。人均一攤,差不多只有0.6噸,連人均總排放的10%的都不到!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那么問題來了,既然這些排放這么少,我們個人碳排放的大頭又來自于哪里呢?
答案是來自于我們每一次的買買買。
比如我們穿的衣物,什么T恤、襯衫、外套、褲子、鞋子等等,它們每一件的碳排放都是幾千克到幾十千克不等,一年下來光是買衣物的碳排放就可能超過一噸;還有我們買的各種電器,都是碳排放的大頭,我們現在手上小小的手機,其
碳足跡基本在100千克左右,也就是比我們的體重還重,更不用說房子車子這些大件的碳排放了。
圖片
二
那么作為個人,有沒有辦法減少這部分的碳排放呢?
有人會說,那就買低碳的產品唄。
想法到是很好,但是在當前情況下產品基本都不具備碳足跡信息,我們無法判定哪個產品是低碳產品?
比如,大夏天的酷熱難耐,我想來瓶可樂涼爽一下自己,同時我也是積極的低碳踐行者,所以我想在味道差不多的情況下,盡量買碳排放低的產品。但是我望著冰柜里的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卻無從下手,因為它們都沒有標明碳排放信息。
又比如,為了讓我在籃球場上的身影更加飄逸,我決定花重金購買一雙酷炫籃球鞋。但同樣,我在耐克和阿迪之間也不知如何取舍,因為它們也沒有碳排放信息。
要是這些產品的標簽里有碳排放信息,哪怕其中一種只比另一種低一克的碳排放,那我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低排放的產品。但是,它就是沒有......
又有人會說,那我干脆就不買了吧!
不買,碳排放確實是降低了,但同時生活質量也下降了啊。而且如果大家都不買,還怎么發(fā)展經濟?原始社會的碳排放是最低的,難不成為了
碳中和要回到原始社會?這肯定不是我們搞
碳中和的初衷嘛!
我們搞低碳也好,搞碳中和也好,其中有個很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不影響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所以為了減碳而節(jié)衣縮食,這個是不提倡的,只要不是浪費,該買還是得買。
那就沒有辦法通過個人行為降低這部分碳排放了嗎?
當然有。
因為產品的碳足跡是全生命周期的,包括使用后的碳排放,我們雖然不能決定產品生產時的碳排放,但是我們可以決定產品處置后的碳排放。如果我們產品在使用后不把它扔進垃圾堆,而是變成資源循環(huán)利用了起來,那么就減少了相應的排放。
但是,這里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已經進到千家萬戶的產品,怎么樣才能在使用后再次有效地最大化發(fā)揮各自余熱?居民民們可不知道這些知識,也不知道怎么去操作,所以如果沒有很好的引導,除了扔掉以外,他們也沒有太多的可選項。這是想要實現物品循環(huán)利用最大的障礙。
所以想要居民通過產品循環(huán)利用實現減排,需要一個扎根在社區(qū)層面的基礎
平臺,這個
平臺一方面對接商家,讓商家把自己可以利用的二手物品信息通過平臺傳遞給居民。另一方面對接居民,通過提供空間或者上門回收的方式完成這些二手物品的收集、歸類。
同時,我們還需要通過循環(huán)物流的方式讓這些物品返回到可以發(fā)揮它最大價值的地方。這種能夠把物品使用后再統(tǒng)一回收利用的體系,我們可以稱其為循環(huán)物流體系。
圖片
那么,有沒有這樣的一個體系存在呢?
答案是有。
三
前不久,耐克推出了“耐克舊鞋新生”項目,這個項目就是將廣大學生的廢舊運動鞋回收后,將其材料用于建造環(huán)保球場。這些廢舊運動鞋通過處理后變成其它的產品,自然就降低了鞋子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目前該項目已經影響超過75萬學生,已完成近6萬雙的舊鞋回收。
回到前面買鞋的例子,雖然我不知道耐克球鞋的碳排放是多少,但如果我知道這雙鞋子在穿壞以后,還能再次以環(huán)保球場原材料的形式回到球場繼續(xù)發(fā)光發(fā)熱,那我肯定會毫不猶豫地選擇耐克。
圖片
當然,我是不可能在球鞋穿壞以后,還專門跑到鞋店去,把球鞋交給店員,然后告訴他們拿去造環(huán)保球場的。這個項目能夠得以成功實施的背后,是菜鳥建設的循環(huán)物流服務體系。 菜鳥通過扎根在各個高校的菜鳥驛站或者直接上門回收的方式,可以讓用戶能夠非常便利地將舊鞋交出去。
菜鳥之所以能做到循環(huán)物流,首先是因為它有廣大扎根到各個社區(qū)的的菜鳥驛站,這是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因為沒有這個平臺,廣大居民家里的廢舊物品除了垃圾站就沒有其它可去的地方。
其次是菜鳥在物流方面極致的減排措施,循環(huán)物流的目的就是為了減少產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但如果物流本身的碳排放太高那就失去原有的意義了。
為此,菜鳥在訂單、包裝、運輸、倉儲、回收這 5 個主要物流鏈路環(huán)節(jié),聯(lián)動消費者和供應商,通過數智優(yōu)化、能源轉型、轉變使用包裝材料等方式,將整個物流環(huán)節(jié)的碳排放降低到極致。
圖片
除此之外,菜鳥還上線了
綠色物流互動社區(qū)——
綠色家園,我們可以通過綠色家園清楚地了解我們每一件廢舊物品在通過菜鳥回收后都去到了哪里,產生了多少的
碳減排,這些減排量還可以兌換很多的生活必需品。
在減少自身碳排放、為地球做貢獻的同時,還能有所回報,何樂而不為?
當然,鞋子回收只是一個小小的開端,我們買的所有產品,除了吃的以外,其它產品都具有再利用的價值,像各種的衣物鞋帽、家具家電、書本玩具等,只要有合適的回收平臺和物流體系,都能通過循環(huán)再制造的方式讓他們繼續(xù)發(fā)光發(fā)熱。
四
回到主題,在我國的雙碳政策“1+N”體系中多處提到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要全民參與。我一直認為,在未來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道路上,普通居民一定會深度參與并且發(fā)揮巨大作用,只是需要為他們提供適當的工具與平臺。
選擇更低碳的出行方式、隨手關燈、空調開高兩度,這些是個人可以直接實施的低碳行為,但對排放的影響實屬有限。更多減排需要通過個人對產品的消費、使用和廢棄層面的行為來直接或者間接實現減排。
其中消費層面需要建立產品
碳標簽體系,這需要漫長的時間;使用層面只針對使用過程中會有碳排放的產品,這些基本在低碳出行、節(jié)約用電等方面已經包含了。
而廢棄層面則是需要循環(huán)物流體系,將這些廢舊產品送到可以再次實現它們價值的地方,而這種物流體系在菜鳥這樣企業(yè)的嘗試下已經慢慢成型并初步展示了它在個人減碳方面的價值。隨著居民低碳意識的提升及循環(huán)物流的發(fā)展,廢舊物品回收再利用一定會成為個人主動參與碳減排最主要的途徑之一。
而在這個過程中,物流企業(yè)向用戶交付的,不再僅僅只是物品,還有為用戶及全社會帶來的減碳的價值。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